2017考研备考伊始,为了帮助大家梳理考试脉络,建立复习体系,研大医学网为大家整理了西综诊断学的复习重点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!
水肿含义: 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。水肿司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。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(常为凹陷性);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问隙时呈局部水肿;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,如胸腔积液、腹腔积液、心包积液。一般情况下,水肿这一术语,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,如脑水肿、肺水肿等。 发生机制: 在正常人体中,血管内液体不断地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,另一方面组织液又不断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回吸收入血管中,两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,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液体积聚。保持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:①毛细血管内静水压;②血浆胶体渗透压;③组织间隙机械压力(组织压);④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。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出现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吸收时,则可产生水肿。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为;①钠与水的潴留,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;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,如右心衰竭等;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,如急性肾炎等;④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,如血清清蛋白减少;⑤淋巴回流受阻,如丝虫病等。 病因与临床表现: 1.全身性水肿 (1)心源性水肿: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。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,。肾血流量减少,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•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,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。前者决定水肿程度,后者决定水肿部位。水肿程度可由于心力衰竭程度而有所不同,可自轻度的踝部水肿以至严重的全身性水肿。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(下垂部流体静水压较高)。能起床活动者,最早出现于踝内侧,行走活动后明显,休息后减轻或消失;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。颜面部一般不肿。水肿为对称性、凹陷性。此外通常有颈静脉怒张、肝大、静脉压升高,严重时还出现胸水、腹水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。 (2)肾源性水肿:可见于各型肾炎和。肾病。发生机制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、钠减少,导致钠、水潴留,细胞外液增多,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,引起水肿。钠、水潴留是肾性水肿的基本机制。导致钠、水潴留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:①‘肾小球超滤系数(kf)及滤过率下降,而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加(球一管失衡)导致钠水潴留;②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,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致使水分外渗;③肾实质缺血,刺激•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活性增加,醛固酮活性增加导致钠、水潴留;④。肾内前列腺素(PGI:、PGE:等)产生减少,致使肾排钠减少。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,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(肾病综合征时为重度水肿)。常有尿常规改变、高血压、肾功能损害的表现。肾源性水肿需与心源性水肿相鉴别,鉴别要点见表1—4—1所示。表1.4.1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(3)肝源性水肿: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,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,逐渐向上蔓延,而头、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。门脉高压症、低蛋白血症、肝淋巴液回流障碍、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是水肿与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。肝硬化在临床上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两方面表现。 (4)营养不良性水肿: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、蛋白丢失性胃肠病、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,缺乏,可产生水肿。其特点是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、体重减轻等表现。皮下脂肪减少所致组织松弛,组织压降低,加重了水肿液的潴留。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。 (5)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:①黏液性水肿:为非凹陷性水肿(是由于组织液含蛋白量较高之故),颜面及下肢较明显;②经前期紧张综合征:特点为月经前7~14天出现眼睑、踝部及手部轻度水肿,可伴乳房胀痛及盆腔沉重感,月经后水肿逐渐消退;③药物性水肿:可见于糖皮质激素、雄激素、雌激素、胰岛素、萝芙木制剂、甘草制剂等疗程中;④特发性水肿:多见于妇女,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部分,原因未明,被认为是内分泌功能失调与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,立卧位水试验有助于诊断;⑤其他:可见于妊娠中毒症、硬皮病、血清病、问脑综合征、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老年性水肿等。 2.局部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、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,如肢体血栓形成致血栓性静脉炎、丝虫病致象皮腿、局部炎症、创伤或过敏等。 考研是一场攻坚战,任重而道远!只有不忘初心,才能终得善果。让我们“医”心“医”意上战场! 更多医学考研资讯请关注研大医学网! |